查看活动

新华社:铜梁龙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探索着职业足球的“新玩法”

作者: 南风共酒 发布时间:昨日13:30 阅读次数:19

新华社重庆7月29日电(记者谷训)38元一张的球票,赛前赛后烟火升腾的小吃摊,常态化运营的“球迷专列”——重庆铜梁龙正在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为中甲联赛注入全新活力。这支平均年龄约23岁的青年军,用年轻化阵容、市场化运营和本土化深耕,探索着职业足球的“新玩法”。

青春扎根:年轻球员与城市共成长

这是中甲最年轻的球队之一,首发阵容平均21岁左右。他们的背后同样是一个年轻的管理团队,核心成员最大的43岁,管理层多为“90后”,创新与活力是这支球队台前与幕后共同的特征。

年轻球员的一大特点就是进攻型风格。2025中甲联赛战至第17轮,球队U23球员累计出场11453分钟,占球队总出场时间的60.4%。本赛季U23球员已累计进球22粒,占球队总进球数的62.9%,送出助攻13次,占全队的59.1%,场均跑动距离约10265米,场均高速跑占比6.02%。

年轻化战略与本土化发展密不可分。今年,俱乐部与向余望等4名年轻本土球员签下五年合同——这是中国足协规定的合同最长期限。“五年足够一个孩子成长为球星,他们都有进入中超甚至‘国字号’的潜力。”俱乐部总经理李平表示,这几位球员是从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一起踢球的“发小”,默契度高,本土球迷对他们有着天然的认同感。

践行“长期主义”人才培养的另一个做法是投入青训。俱乐部目前已与重庆市体育局达成意向,共建U16梯队,在辅仁中学、南开中学等中小学校布点青训,未来计划下沉至9岁年龄段选拔苗子。

冲超之路:全力以赴与水到渠成

年轻意味着潜力,但也意味着起伏。本赛季在狂揽8连胜后,球队曾遭遇5轮不胜;7月19日的“榜首大战”中,他们2:4客场不敌辽宁铁人,暴露出经验不足的短板。“输球是年轻球队的必修课。”李平说,“输球到底算不算损失,关键要看球员从中学到什么。”

从2021年诞生至今,铜梁龙是近年来中国足坛崛起速度最快的球队之一。它以第十四届全运会银牌得主重庆U18男足为班底,从中冠到中甲,两年半实现“三级跳”。今年初,球队在新的投资人和新的教练团队带领下征战其职业道路上的第三个赛季,成为“冲超”热门。然而,管理层表示,“慢就是快”。

“冲超不是KPI,活下来才是。”李平坦言。若冲超成功,球队主场可能需要迁到重庆主城区的龙兴足球场,运营成本将激增。“中超保级每年需要1.5亿元预算,我们希望政府能支持一部分,但大部分要靠我们自己。”

这种务实态度源于俱乐部的长期目标: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再追求竞技成绩。他们拒绝高价引援的“速成”策略,坚持培养本土年轻球员,因为“雇佣军”或许有助于短期晋级,但未必有利于长期立足。

生存突围:社区足球的平民化与商业创新

在重庆这座松弛感拉满的城市,看球是普通球迷触手可及的娱乐——重庆铜梁龙正是根据这样的城市“基因”来制定商业策略。38元的低价票策略让更多市民走进球场,“球迷专列”让观赛成为一场被拉长的狂欢,全场TIFO(可覆盖看台的大型横幅或拼图)让看台成为展示重庆足球精神的一扇窗。

今年5月,“重庆铜梁龙轨道交通专列”正式与球迷见面,球队照片、球队历史大事件、助威口号、球迷祝福语等元素让车厢变身球迷“打卡地”。每当有主场比赛的日子,数千人乘坐专列往返,车厢就是球迷们的“派对空间”。这条国内首创的常态化运营的足球主题轨道交通,是重庆铜梁龙俱乐部商业化的创新载体。李平说:“球迷专列空间拓展了传统观赛场景的边界,深度打造重庆本土足球文化,同时给合作伙伴增加品牌露出的机会。”

另一项创新是用视频海报替代平面海报,通过在观音桥商圈大屏投放、在地铁站设置球员形象墙等形式,视频海报成为新的招商载体。接下来,俱乐部还将探索与洪崖洞、轻轨穿楼、大剧院等地标联动,助力品牌破圈。

球队通常靠成绩和形象吸引观众和赞助商,而李平强调“品牌形象优先于比赛成绩”:禁止球员在比赛中使用“盘外招”,要求赛后清理更衣室,要求“远征”球迷保持看台卫生,主场比赛设置公益看台以回馈社会……细致的工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主场比赛上座率稳定在95%以上,吸引了长安汽车、爱玛电动车等8家赞助商,广告收入超过部分中超球队。

一个中甲俱乐部只是中国足球一个小小样本,但重庆铜梁龙在探索中国职业足球的另一种可能。他们的尝试证明:在这个曾经被功利裹挟的行业里,仍然有人愿意用耐心培育希望,用创新开拓前路,中国足球的春天或许并不遥远。

特别申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看球通的观点。如有关于内容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发表评论
发布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资讯
暂无资讯~

暂无资讯~